香港行: 大澳(下)

繼續上篇的文章……

大澳太平街,為大澳地區主要的街道



這裡雖然觀光業興盛,但仍有不少的房屋已遭廢棄



不過不少的房屋也改為文物館或民宿
可惜這家大澳文物館當天沒有開放





很可愛的壁畫,描繪了大澳當地的風光



走著走著,慢慢偏離了主要的大街,來到漁民的聚落了

看看這些架高的木製房屋和橋樑 ,還有退潮後的爛泥地
我不說,大家可能還以為這些是吉膽島的一景呢~



不止景緻一樣,連這一帶飄散的氣味都很相似
在異鄉找回自己的家鄉味,感覺真的很奇特
這裡的生活節奏非常地緩慢,跟中環一帶有很大的反差



只能說大澳跟吉膽島是個雙胞胎,這兩個小漁村應該結合為姐妹村
然後互相交換管理和發展的方法,共創兩地的繁榮


好大塊的魚翅,後面還有很多的魚鰾、花膠等
看到我肚子都餓了~



在大澳內,被2條水道劃分為三個區塊,剛逛了比較平靜的區域後
現在就準備跨橋到較熱鬧的大澳島吧~



這橋成為橫水渡橋,是大澳的地標,許多大澳的明信片都以它作為背景
為何這橋成為橫水渡橋呢?其實衡水渡是一種水上的交通工具
只會出現在較平靜和狹窄的水面上,是將一條纜繩從河岸的一邊連接另外一邊
中間設有一平底的板狀船隻,用以乘載搭客、貨物或汽車
船上的船伕會用人手拉動或機器攪動纜繩使船隻向對岸的方向緩慢移動。

這橫水渡在以前是由當地的女性來管理,為這裡的特色之一
不過見了這鐵橋後,這裡的橫水渡就消失了。



處於離島的大澳,原理煩囂的市區
仍保留早期香港的漁村風貌



在這水道內,可看見不少的觀光遊船不停地在穿梭
為平靜的漁村增添了一些忙碌的氣息,時間多的遊客可嘗試搭這些遊船
可深度地體驗大澳這一帶的漁村及紅樹林風貌



熱鬧的街市街,雖然是條短短的街道
但是聚集了不少的賣海味和美食的店家
在這裡可以嚐到許多的地道小吃



連澳門額度土產這裡也可以買到,不過這裡也是香港離澳門最近的地方之一



來大澳要嘗試這裡的一些海鮮小吃、客家茶粿、糯米磁、豆花等小吃
而且價格都非常便宜,不會超過10塊港幣



想不到這裡還可以看到烏魚子的踪跡
我以為只有台灣人愛吃呢~



大澳街市,不過我來的時候,沒有開放



很喜歡大澳幽靜的街道,可惜呆在這裡的時間不太多
只能在幾個主要的點亂逛,沒能深入的探訪一些廠家和古蹟



若要感受平靜的大澳,我個人是建議在平日來探訪
若是週末來的話,應該感受不到那種感覺了



最後在這裡買了魚肉燒賣,這也是我在香港最常吃的小吃之一
味道沒特別好吃啦,只是解一解我的燒賣癮而已。



在回程的時候,同樣有經過上一篇介紹過的公屋
大家是否有發現在公屋的牆上有寫一些數字呢?
這些是記錄樓高的數據,因為大澳這一帶有嚴重的地陷現象
雖然這些公屋都是位在填海區,不過這些新堆填土地的底下仍是不穩固的粘土
所以需要時刻監測土地的變化,以免這些大樓突然坍方



大澳一帶的公屋屬於鄉村型公屋,大部分都只有3層樓高
當初建這些公屋的原因是當時香港政府有意將大澳棚屋清拆,安置居民
後來政府決定將這些有特色的棚屋保留,所以很少居民遷入這些公屋
在前幾年香港政府拍賣部分公屋時,房委會以每呎僅620港元出售該屋苑單位,
全部單位的價值都不超過一百萬港元,是香港非常罕有的房屋價格
但仍然乏人問津。



一棟位在大澳漁村口的村屋。



張貼留言

1 留言

  1. 好像看回以前tvb有一部在大澳拍的电视剧一样!!!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