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旅遊,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當地的早餐文化,當地的早餐都是在藏匿在各個角落的咖啡店(Kopitiam)、美食中心(Foodcourt)內享用。這次來到臨近檳城的巴里文打(Parit Buntar),就來到一間以舊戲院改建而成的美食中心-鴻運當頭飲食中心 OK Food Court來試試具當地風味的早餐。
鴻運當頭飲食中心 OK Food Court距離巴里文打火車站及當地地標-大鐘樓交通圈不遠,從建築的外觀很明顯就可以看出這個美食中心是由一家名為首都Kapitol的舊戲院改建而成。在40-80年代,馬來西亞的戲院文化非常興盛,許多華人及印度人聚集的城鎮都分佈著大大小小的戲院,輪番播放來自香港及寶萊塢出產的電影。隨著人口外移、盜版VCD和DVD在當地的盛行,以及各類新型的娛樂活動興起,這類大型電影院幾乎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全數結束營業。這些位在小城鎮的舊戲院建築因為當地缺乏發展及都更機會而被保留下來,因為建築面積廣大,在2000年中期都陸續被改建為燕屋(養燕子生產燕窩所用)及美食中心。
在馬來西亞都習慣把車子停在路邊,不過在用餐時間附近的停車位都被佔用了,在美食中心附近繞了好久才找到停車位。
戲院放映廳一樓的作為空間都已拆卸作為用餐空間所用,面積非常廣大,可以擺放很多的座位,雖然這裡沒有冷氣,但因為挑高的空間加上佈設許多的吊扇及電扇,裡面通風非常好,坐起來蠻舒服的。
熒幕的位置用作舞台功能,偶爾作為當地人表演及唱卡拉OK所用,遇到佳節時這裡也會擺放裝飾,增添佳節氣氛。
很喜歡這類平民化的用餐環境,可以完全融入在地環境,享受在地人日常會吃的美食。
戲院建築外面都有加蓋,各個美食攤販都圍繞在四周,攤位數量不少,但這次剛好是在過年期間過來,大部分的攤販都沒有營業,如果是平日來選擇會多很多。
擁有超過50年歷史的客鳥牛肉粿是巴里文打最知名的店家,在網路搜尋巴里文打美食,跳出來的搜尋結果都會有這一家。牛肉粿也就是牛肉麵的意思,這裡的牛肉粿湯頭是採用牛大骨熬製的清燉湯頭,配上豆芽和自己製的牛肉丸,各式牛內臟及牛肉片,我幾年前過來有吃過,印象非常好,而且這裡的麵條很特別,除了常見的河粉、米粉、米苔目外,還有泡麵的麵條可作選擇。
雖然過年期間他們家有營業,但可能太多遊子難得回來這裡,很想念他們的家香味,本來想要點一碗,結果工作人員告知需要等1個半小時,只好放棄了,可見他們家的生意真的超級好。
巴里文打的炒粿條風味不輸檳城,而且這裡還是用火炭炒,最特別是有炒叻沙口味的,可惜這天沒開。
來這種咖啡店、美食中心的低消就是每人要點一杯飲料,一大早過來就點個Kopi冰(冰咖啡)。這裡的Kopi冰泡得很濃,喝上一口,滿滿的咖啡因衝上腦,馬上就精神了~
滷麵是馬來半島北部一帶很受歡迎的麵食,吉隆坡一帶雖然也有類似的淋麵,但不算常見,而且味道也略有不一樣,不過是來北馬不能錯過的美食之一。醬油色的羹湯因為加上老抽及滷味包,導致顏色很深,但吃下去其實非常不會很重,我個人覺得味道還有點太淡了,需要配上店家附的蒜泥和辣椒醬,味道才比較適合我。
滷麵採用的麵條是油麵及米粉,兩種麵條各有不同的口感,吃起來滋味很豐富,羹湯內也有很多的雞絲、蛋花和油蔥,加上一顆滷蛋就是經典的北馬風味的滷麵,我家人很愛,但我個人對這道麵食沒有太大的偏好。
巴里文打最吸引我的美食,就是這道亞參叻沙(Asam Laksa)了,跟臨近檳城的亞參叻沙味道有些不一樣,巴里文打這裡的風味比較不會這麼甜和鹹,他的湯頭就是用各式的香料和馬鲛魚一起熬製,麵裡面也不會放鳳梨,所以吃起來很純粹的魚肉、亞參(Assam)、香茅、薑花等各式的香料的滋味,會少了一股鳳梨果酸,也沒什麼甜味。跟檳城的相比,我個人會比較偏好這裡的亞參叻沙。
撥開米苔目上厚厚的魚肉碎,可以看到這裡的米苔目是呈現純白色的,這是因為他們採用純米製作,沒有綠豆的成分,所以吃起來口感較粉較脆,而且湯汁的味道比較能巴在上頭。馬來西亞大部分地方吃到的米苔目、瀨粉都是有添加綠豆,因此呈現半透明,而且口感吃起來較Q彈。但搭配這種比較稀的湯頭,我覺得白色純米做的米苔目才會比較對位。
要吃巴里文打的亞參叻沙,絕對不要忘記加炸蝦餅,這可是這道料理的精髓。
把炸蝦餅掰碎跟湯頭混在一起吃,炸蝦餅吸滿亞參叻沙的湯汁,這道料理我只能給100分的滿分,太讚了~
過年期間有開的攤販真的不多,不少要等太久就是賣光了,只好來點個平常很少吃的咖哩飯。馬來西亞人雖然很常吃咖哩,但是在華人美食中心內專賣咖哩飯的,就真的比較罕見了,通常這種都是跟經濟飯(什飯、自助餐)一起賣的。上桌的時候,看到咖哩雞淋上滿滿的醬汁,加上炒咖哩菜絲,白飯上還舖有一個簡單,賣相看起來是不錯的。
一口吃下,味道是出乎意料地好,雞肉燉煮得軟嫩,咖哩醬味道不會太濃太辣,椰奶味很香,拿來配飯真的剛剛好,偶爾配一些炒高麗菜,整體吃起來不會餓讓人覺得膩,這裡的咖哩飯我個人蠻推的。
0 留言